如墨的夜色笼罩濠江,珠海湾仔码头已然热火朝天。凌晨一点,74岁的张双定和儿媳黄金燕准时出现在这里,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。尽管年事已高,她的动作依旧利索,伴随手指上下翻飞,一束束百合、剑兰、玫瑰、康乃馨等花木被修剪、分包、扎捆,整齐装入一旁的泡沫箱,几个小时后将搭乘物流车穿过拱北口岸,出现在澳门街市。夜风吹来,浓郁的花香顿时在空气中沸腾起来……
与张双定一同忙碌的还有100多位鲜花从业者,她们用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,在珠海和澳门之间铺就了一条芬芳的“鲜花之路”,她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“花婆”。
从早期的木船摇橹、人挑肩扛到现在的客船穿梭、物流车专运;从昔日沿街吆喝到如今“线上下单、线下配送”……作为改革开放后珠澳恢复鲜花贸易的第一批湾仔“花婆”,张双定用46年光阴守护着两地之间传承百年的“水上花路”,不仅亲历了“花婆”这一特殊职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变迁和新老传承,也串联起珠澳融合的一条纽带。珠海和澳门作为一衣带水、唇齿相依的两座城市,多年来人文相通、经济相连、血脉交融,从未割裂,张双定和一代又一代“花婆”的故事,就是其中最鲜活的一个缩影。
木船摇橹,重启百年“水上花路”
“卖——花——哩!”
1979年5月的一个清晨,嘹亮的吆喝声划破濠江上空的水雾。29岁的张双定与十余位同乡妇女一起,乘着摇橹的木船,怀着忐忑与期待,第一次以“花婆”的身份踏上澳门的土地。
这一刻,她等待了太久。
张双定是土生土长的湾仔人,在这片被前山河水滋养的冲积泥洲上长大。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,湾仔鲜花以妍丽馥郁著称,加上与澳门仅相隔一条濠江,最近处只有几百米,自清末民初,当地就开始供应澳门鲜花,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,这也为湾仔赢得了“鲜花之乡”的美誉。巅峰时期,当地不少村子遍布花田,很多村民世代以种植鲜花到澳门售卖为生。
旧时的湾仔“花婆”在花田劳作
然而,在张双定的童年记忆中,鲜花盛景只存在于老一辈的讲述中。20世纪60年代,由于边防政策等限制,湾仔供澳鲜花贸易一度中断,昔日的花田改种蔬菜和稻田,她只能透过姨婆农闲时讲述的卖花趣闻,遥想当年珠澳“水上花路”的繁忙景象。
转机出现在1979年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湾仔中断十余年的对澳卖花传统得以恢复。当时正在公社种菜的张双定,听到要选拔第一批27人去澳门卖花的消息后,立即报了名。“当时就想去澳门闯一闯,或许是因为我平时表现好,很快通过筛选,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持证‘花婆’。”时隔四十多年,张双定回忆这一幕,依然难掩兴奋。
她口中的“持证”,全称为边境小额贸易证,是1978年边境贸易重新开放后,深圳、珠海等地民众与香港、澳门居民进行小本生意的买卖往来凭证,销售的多为农、牧、水产品、手工制品,以及布匹、杂货等日用品。湾仔的边境小额贸易,以“两鲜”——鲜花与海鲜最为活跃。
1979年5月1日,在老一辈“花婆”的引领下,张双定和同伴先坐船到澳门认路。“第一天不用卖花,就是熟悉澳门的街坊,回来后又准备了2天才正式开启往返两地卖花。”
由于恢复对澳供花的消息来得突然,尽管公社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村民种花,但最初鲜花供应量很少。“当时只有白兰花一个品种,我们每个花婆领了一个篮子,但每个人的篮子都没装满。”张双定回忆道,好在虽然品种单一,但因为价廉物美,一到澳门很快就售罄了。
彼时,陪伴张双定和同伴每日往返珠澳的,是村里的舢板船。这种靠人力驱动的木船只有十余米长,连人带花一次可容纳10余人。每天清晨,船工们摇着船桨,载着鲜花和“花婆”们驶向澳门;傍晚,又载着卖完花的她们返回湾仔……一条条“花船”从此往返于珠海和澳门之间,在濠江上将这条珠澳之间传承一个多世纪的“水上花路”接续起来,不仅成为两地民间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鲜活见证,也勾连起无数珠海人与澳门人的时代记忆。
鲜花销售所得全部上交生产队,张双定一天能挣8个工分,相当于成年社员在地里劳作一天的报酬。
澳门不少家庭有插花的爱好,加之店铺开张盛行送花篮、花牌,鲜花消费旺盛,价廉物美的湾仔鲜花尤为受到追捧,带动当地鲜花种植和销售产业快速壮大。伴随供澳鲜花的品类和数量日益增多,张双定原本单手就能挎起的小花篮很快更换为两个大筐,装满鲜花后足有100多斤,得用扁担挑着走。
很长一段时间,挑着沉重的花担,穿梭在澳门街头巷尾沿街吆喝,成为“花婆”们的工作日常,当地俗称“走鬼档”。直到十余年后,伴随澳门市政规划调整,持证的湾仔“花婆”们有了固定摊位,这一幕才被画上句号。
木船变客轮,儿媳接“衣钵”线上开拓新市场
1983年,伴随湾仔实施分田到户,张双定的卖花生涯迎来了重大转折——她不再需要将卖花收入上交公社,而是成了珠海最早一批在澳门销售鲜花的“个体户”。每天,她继续穿梭珠澳两地卖花,家人则在承包地上种植各类畅销鲜花。
这一时期,张双定所在的作物村,很多人家都种起了花——春有海棠花、蝴蝶花、姜花、芍药花等;夏有鸡冠花、石榴花、玫瑰花、凤仙花等;秋冬有菊花和剑兰等,鲜花四季常开,香飘数里。
旧时的湾仔花田
鲜花销售额逐年攀升。数据显示,至2000年,湾仔鲜花基地出口创汇500万港元,比1990年增长30%;2001年,基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,湾仔一度成为全国鲜花出口的集散地之一,鼎盛时期占据澳门鲜花市场七成份额。
湾仔鲜花不仅成为珠澳两地居民日常生活交融互惠的生动写照,也切切实实地改善了张双定的生活。1985年,她和丈夫用卖花攒下的钱,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一栋三层小楼,居住至今。“最好的时候,在澳门卖花一天能挣一千多,不仅盖了楼,当时家里很多电器也是从澳门买的。”张双定不无自豪地说。
这一村民种花自产自销的历史一直延续到21世纪。伴随珠海经济特区开启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,城市化进程加速,村民们的土地被征收,湾仔盛极一时的传统鲜花种植业才逐渐式微。
如今,张双定和同伴们不再自己种花,转而从批发商手中进货,但她们作为“花婆”的身份始终未变,依旧每天穿梭于珠澳之间。
2017年,超强台风“天鸽”来袭,湾仔码头遭受重创,当地鲜花业务在停摆近一年后才逐渐恢复,此后湾仔“花婆”延续多年的鲜花运输方式也发生改变——从“人货同船”变为“人货分离”。
每天,产自广东、云南等全国各地的鲜花,经由高速物流和冷链存储,被集中运输至湾仔码头。凌晨,张双定在码头选好鲜花并完成修剪等预处理后,这些鲜花会以最绚烂的状态统一送上物流车,经拱北口岸运往澳门;自己则于次日早晨到湾仔口岸,搭乘7点10分的第一班客轮赴澳,开始一天的销售,“现在不用挑重担了,鲜花的品种也更多了。”
岁月流转,一晃46年过去,与张双定同一批赴澳门的“花婆”大多已经退出。几年前,老人的儿媳黄金燕从外贸公司离职后,接过“衣钵”,成为第二代“花婆”。
近两年,除了在春节等鲜花销售旺季给儿媳搭把手,张双定只需凌晨到码头对鲜花进行预处理,白天过关到澳门卖花的工作都已经交给黄金燕打理。
“现在不少老主顾都是直接从微信上下单,我们再按要求把鲜花送过去,到档口买花的比以前少了很多。”黄金燕坦言,近年来伴随冷链物流日益发达,澳门商场涌现出许多鲜花铺,竞争越来越激烈,湾仔“花婆”必须转型求变。
这期间,“花婆”们往返珠澳的船只也几经迭代,从木船逐渐改为水泥船,如今已全部更换为安全舒适的客轮,交通条件有了质的飞跃。
但变的是方式,不变的始终是花婆们将最美的芬芳送给澳门街坊的初心。“跟很多老街坊都熟悉了,慢慢从顾客变成了朋友。”谈及46年的坚守,张双定说,如今自己吃喝不愁,子女生活都好了,最割舍不下的是跟澳门老主顾的情分。
46载花香路,见证珠澳日益融合
46载卖花生涯,在无数次往返珠海与澳门的过程中,老人也见证了两地融合的日益紧密。
“以前从珠海到澳门很不方便,若非我们办理了边境贸易证件,寻常市民想过去很难申请。”张双定说,最早卖花,她们都要在湾仔避风塘乘木船到澳门,这里原本只是一处渔港,一碰到台风,周边海域的渔船都会聚集于此,很是热闹,但设施简陋,两地居民往来不便。
昔日“花婆”排队搭乘轮渡到澳门卖花
直至1984年,情况才得以改变。国务院正式确定湾仔口岸为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,口岸原址就位于湾仔避风塘,并于同年8月开通直航澳门的轮渡。这也是珠海最早设立的两个对外口岸之一 ,经过多年发展,仅2010年一年,经湾仔口岸出入境旅客就达到79万多人次。
2019年,湾仔口岸迎来重建改造,翌年恢复通关后,硬件设施和通行能力进一步提升。“现在从这里到澳门内港客运码头只需5分钟,下船后步行10分钟就可抵达澳门著名景点大三巴牌坊。 ”今昔对比,让张双定感慨不已,而伴随珠海城市化的推进,昔日避风塘的痕迹也已无处可寻。
从避风塘到湾仔口岸,这只是珠澳融合日益紧密的一个缩影。今天,珠海已拥有拱北、港珠澳大桥、横琴、青茂等多个对澳口岸,其中拱北口岸早在2011年就首次超越罗湖口岸成为全国第一大陆路口岸,2024年一年累计验放出入境人员1.1亿余人次,横琴口岸2024年出入境客流也超过2280万人次,车流约240万辆次……对于张双定和黄金燕而言,最直观的感受是,如今在澳门街头随处可见内地游客的身影,而在她们家附近的湾仔海鲜街,前来尝鲜的澳门人也越来越多,门前的马路上不时能看到穿梭往来的澳门车。
1980年,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伊始,城市面貌还很落后,南屏、南湾、前山大多是农田和鱼塘。张双定记得,当时公交尚未开通,从湾仔到市区要骑2个多小时的自行车,大半是土路,一到雨天坑坑洼洼、泥泞难行,道路两旁也多是荒草或是农田,夜晚黑灯瞎火根本不敢出去。
45年,弹指一挥间,南屏、南湾早已焕然一新,曾经的荒地田野蝶变为企业扎堆、配套完善的科技生态城。如今,张双定再去主城区,不仅有了便捷的公共交通,沿途风景也与昔日迥异,林立的高楼、纵横的路网和美丽的海滨公园扑面而来,一到夜晚更是灯火璀璨,让她赏心悦目,“如果不是一直生活在这里,很难想象珠海40多年变化会这么大”。
就连她生于斯、长于斯的湾仔也已彻底“改头换面”:村民们原来的一层平房,如今全部被3至6层的楼房取代,周围是现代化的码头、口岸和大型社区。
同样让张双定感触颇深的还有十字门和横琴。在她的记忆中,这里曾经一个是滩涂,一个是海岛,因为太落后,连当地人都不愿去。
如今,每当深夜在湾仔码头修剪鲜花时,张双定总会被不远处十字门和横琴的天际线所吸引,一栋栋造型各异的摩天大楼被灯光装点得五光十色,与对岸的澳门交相辉映。不知不觉间,十字门已成长为会展经济和金融企业集聚的现代服务业高地,横琴更是从昔日的蕉林绿野蝶变为湾区明珠,“过去想都不敢想,原来大家瞧不起的地方会变得这么美。”
随着年纪渐长,曾经能挑起100多斤鲜花走街串巷的张双定体力早已不如当年,两鬓也长出了白发。家人劝她忙碌了大半辈子该歇歇了,但老人始终闲不住。“只要还能动,我就会继续干下去。”她坚定地说。
夜色正浓,当张双定忙完工作,缓缓走出湾仔码头,老人身后的濠江水也似乎归于沉寂,但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,这条世纪“水上花路”又将恢复活力,它早已超越贸易本身,成为珠澳两地情感的纽带,而张双定和一代又一代“花婆”的故事,也将在珠澳融合的时代浪潮中,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
策划:刘岸然 谢江涛
统筹:胡怀军 杨亮
采写:杨亮
摄影: 张德灵
部分图片来自珠海香洲
特别鸣谢: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股民配资平台,红牛配资,温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