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1日凌晨,乌克兰无人机群突然扑向俄罗斯罗斯托夫、克拉斯诺达尔等五个州的军用机场。 这些由廉价商用无人机改装而成的攻击群,有的搭载着反坦克弹药,有的配备简易爆炸装置,以蜂群战术突破俄军“铠甲-S1”防空系统,摧毁了价值数亿美元的雷达站和战机。 这场突袭的成本交换比高达1:10000——用1万美元的武器摧毁上亿资产,俄乌战场再次上演“低成本碾压高端”的震撼剧情。
俄罗斯开战初期曾试图用“闪电战”速胜乌克兰。 首日发射160多枚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和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,单枚成本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。 然而乌克兰依靠北约援助的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以单枚200万美元的拦截弹,硬生生扛住了这波攻势,拦截率高达83.5%。 俄军昂贵的导弹像砸进无底洞,库存迅速见底。 到了2024年,俄军导弹月均发射量暴跌70%,被迫翻出老旧的S-300防空导弹改装对地攻击弹救急。
战场另一端,乌克兰士兵用1500美元的大疆Mavic无人机挂载RKG-1600反坦克弹,在巷战中精准摧毁俄军价值500万美元的T-90M坦克。 这种“空中手榴弹”战术让俄军防不胜防。 而俄罗斯从伊朗引进的“沙赫德”自杀无人机虽单价降至2万美元,却仍难逃被乌军廉价防空系统击落的命运——击落成本往往比无人机本身还低。
俄军的惨痛教训给中国军工敲响警钟:东风导弹再先进,也经不起消耗战的折腾。 以东风-41洲际导弹为例,单枚研发成本约20亿元,发射综合成本达30亿元。 而老式的东风-5液体导弹成本仅为其一半,通过建造数百个假发射井的“数量威慑”战术,反而能迫使对手消耗更多拦截资源。
更现实的路径是:针对台海作战需求,将东风-17高超音速导弹的射程精准控制在800公里内,通过减少固体燃料装载量,把单枚成本砍半。 这样同等预算下导弹数量翻倍,饱和打击能有效撕开台湾的防空网。 毕竟在2024年俄军摧毁乌军“爱国者”系统的经典战例中,正是先用廉价无人机消耗防空火力,再用2枚“匕首”导弹完成绝杀。
无人机战场更是“便宜货”的天下。伊朗提供的Shahed-136自杀无人机,以500公里航程和30公斤战斗部,在乌克兰战场游荡10小时搜寻目标,单价仅3.7万美元。 而乌克兰用澳制SYPAQ Corvo纸板无人机夜袭俄空军基地,这种售价几千美元的“一次性武器”竟摧毁了多架战机和防空系统。
中国翼龙系列无人机虽性能优异,但面对台海作战的特殊环境,急需发展更廉价的型号。 宽阔的海峡要求无人机具备长航时特性,而密集防空火力意味着需要大量消耗性装备。 参考乌克兰经验,1500-3000美元的商用无人机加装战斗部,就能执行侦察打击任务。 2023年珠海航展亮相的SWS2反无人机系统,单次激光拦截成本仅6元,但反过来也警示我们:对手同样会用廉价反制手段对付高端无人机。
俄罗斯在血泪教训中摸索出新战术:计划同时发射2000架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。 2025年7月,俄军对文尼察的空袭中,400架无人机铺天盖地压垮了乌军防空网。 这种“蜂群战术”已被中国军工验证——2017年中国电科完成119架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试验,实现密集弹射、编队合围等战术动作。 但要想实战化,必须将单机成本压到士兵“用得起也不心疼”的水平。
俄乌前线的战壕里,乌军士兵用手机操控大疆无人机投掷炸弹的视频在TikTok疯传。 这些随手可得的装备不需要复杂培训,战损后立即补充。 与此形成讽刺对比的是,俄军价值百万美元的战车被几百美元的自制无人机炸成废铁。 仅2025年1-5月,俄军因无人机袭击损失的装备就超过10亿美元。
当普京宣布摧毁80万架乌克兰无人机时,这个数字本身就在诉说真相:现代战争正在用钢铁洪流兑换硅谷芯片,用国家财政对抗民用供应链。中国39个工业大类齐全的优势此刻凸显,但要把产能转化为战斗力,必须让导弹产线跑出“义乌速度”,让无人机工厂复制“拼多多模式”。
黑海战场上,乌克兰用8000美元的“阿里快递”改装自杀无人机,突袭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得手。这个画面被中国火箭军军官反复研究:当东风导弹的尾焰照亮夜空时,它的成本效益比是否经得起三年消耗战的拷问? 答案藏在西北戈壁的靶场里——某次演习中,解放军用300架廉价无人机组成的蜂群,十分钟内瘫痪了模拟的“爱国者”阵地。
股民配资平台,红牛配资,温州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